杜甫史诗杜甫诗篇中的历史画卷与人生哲理,文言文中的现实主义巅峰之作杜甫史事

亲爱的读者们,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杜甫的诗意全球。杜甫,这位“诗史”巨匠,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真挚的情感,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。从《登高》的壮阔景象到《春望》的春日画卷,从《石壕吏》的悲苦动人到与严武的深厚情谊,杜甫的诗不仅描绘了时代,更反映了人心。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辉煌诗人的灵魂力量,传承经典,感悟人生。

关于杜甫的文言文

1、《登高》:此诗乃杜甫之绝唱,描绘了诗人于山顶之巅所见的壮阔景象,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,诗中文字简练而意境深远,堪称杜甫文言文诗歌的巅峰之作。《春望》:此诗表达了杜甫对大天然的热爱,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,诗中细腻的描绘,如同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,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民族兴衰的无限感慨。

2、《石壕吏》:杜甫晚年曾投宿于石壕村,夜深人静之时,吏役夜捉村民,诗中老翁逾墙而逃,老妇出门探视,吏役呼喝之声震耳欲聋,而老妇的啼哭声更是悲苦动人,诗人通过此诗,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苦难,展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。

3、杜甫适逢严武统辖剑南物品二川兵马,遂前往归附,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,推荐杜甫为参谋,检校工部员外郎,严武与杜甫素有交情,对待杜甫甚为友好,曾多次亲自到杜甫家中探望,两人情谊深厚。

4、诗史杜甫文言文 杜甫(712年—770年),字子美,汉族,原籍襄阳,后迁居河南巩县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辉煌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并称“李杜”,为与李商隐、杜牧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亦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

5、由原文“会禄山乱,天子入蜀,甫避走三川,肃宗立,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,为贼所得,至德二年,亡走凤翔上谒”可知,杜甫在天下大乱之际,投奔肃宗,可见其忠臣之心,由原文“至德二年,亡走凤翔上谒,拜右拾遗”可知,当时杜甫担任右拾遗,责任是劝谏皇帝,为民族出谋划策。

6、杜甫送走严武后,因成都军阀徐知道叛乱,无法返回成都,忆起昔日好友汉中王,决定前往梓州投奔,临行前,创作《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》,表达对旧友的思念与重归旧好的梦想,途中,写下《光禄坂行》,描绘乱世旅行的艰辛,诗中提到:“树枝有鸟乱鸣时,暝色无人独归客。”

旧唐书杜甫传文言文

1、《旧唐书杜甫传》原文及翻译如下:原文:杜甫,字子美,少贫不自振,客吴越、齐赵间,李邕奇其材,先往见之,举进士不中第,困长安,天宝十三载,玄宗朝献太清宫,飨庙及郊,甫奏赋三篇,帝奇之,使待制集贤院,命宰相试文章,擢河西尉,不拜,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。

2、杜甫传翻译:杜甫,字子美,生于河南巩县,祖父居住成都,父亲为少府卿,杜甫自幼聪颖,好学不倦,天宝年间,中进士,任左拾遗,后升迁为秘书郎,曾以疏请改革,获上级赏识,任命为相国府法曹参军。

3、子宗武,流落湖湘而卒,元和中,宗武子嗣业,自耒阳迁甫之柩,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。(节选自《旧唐书杜甫传》)译文:杜甫,字子美,原籍襄阳,后迁居河南巩县,曾祖父杜依艺,官至巩县县令,祖父杜审言,官至膳部员外郎,另有传记。

4、耒阳聂县令得知杜甫去世,亲自划船将其遗体接回,代宗永泰二年(766)一天夜晚,杜甫因食用牛肉、白酒暴死于耒阳,时年五十九岁,杜甫之子宗武,流落湖北、湖南而死,元和年间(806~820),宗武之子嗣业,将杜甫的灵柩从耒阳迁回乡,葬于偃师县(今属河南)西北的首阳山前。

杜甫传文言文阅读答案

1、D.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,高适也已去世,杜甫只好携家出川,生活颠沛流离,最终死在耒阳,答案:1A(A项中的“奇”应解释为意动用法“认为……不一般”。) 1B 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,玄宗授给他官职。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 1B(“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”错。

2、(2分)参考答案:1然恃华者质反/好丽者壮违/杜甫浑涵汪茫/干汇万状/兼古今而有之/他人不足/甫乃餍余(1)太史公曰(1分)新乐府(1分)(2)兼擅众体,善咏时事。 (2分)

3、当时叛军四处抢掠,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,长年生活在贫困之中,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,于是朝廷允许杜甫回家看望家人。

赞 (0)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