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地制宜的意思是什么?怎样领会与操作
因地制宜的核心含义
“因地制宜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,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措施和技巧。这个四字成语出自《左传》,原文是”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”,后来演变为现在的”因地制宜”。
从字面领会,”因”是根据、依据的意思;”地”指地方、区域;”制”是制定、采取;”宜”则是适宜、合适。合在一起,就是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,采取适合的措施。这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的”实事求是”灵魂,反对一刀切、生搬硬套的行为。
为什么需要因地制宜
为什么要强调因地制宜?由于中国地域辽阔,各地天然条件、资源禀赋、经济进步水平、文化传统都存在巨大差异。就拿农业来说,东北黑土地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,而南方山区则需要进步特色种植;沿海地区可以进步渔业,内陆地区则要发挥畜牧业优势。
如果全国都采用同一种模式,必然会出现”水土不服”的情况。比如曾经有过”南茶北移”的尝试,结局由于气候土壤条件不同而失败。这就像给人看病,需要”对症下药”而不是”千人一方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:”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进步合作社,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进步的路子来。”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。截至2021年,全国农民合作社已达225.9万家,之因此能蓬勃进步,正是由于各地采取了适合本地特点的进步模式。
因地制宜的具体操作
怎样在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?让我们看多少生动的例子。
在青海省,近90%的面积为生态功能区,当地就进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,探索出”梅陇””拉格日”等模式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进步的双赢。这就是根据当地生态特点采取的措施。
山东省则大力推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。截至2020年底,全省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37802家,其中79.86%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。这种模式发挥了基层党组织优势,特别适合山东的实际情况。
河北省赵县的光辉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,则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建立了精准农业技术体系,带动全县小麦玉米机械化率达99.6%。这是因地制宜进步现代农业的典范。
因地制宜的注意事项
在实施因地制宜时,还需要注意多少关键点:
开头来说要遵循基本规律和规则。比如进步农民合作社,必须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,不能违背农民梦想。接下来要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,既不能教条主义,也不能完全脱离规范。最终要始终突出”农”字特色,确保农民真正受益。
就像穿衣服要”量体裁衣”,进步经济也要”因地制宜”。只有充分尊重各地差异,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进步路径,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进步。这或许就是”因地制宜”这个古老聪明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